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广东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切实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坚定不移践行新发展理念,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全省改革发展全过程各领域,奋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2020年,广东高质量完成全部9项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和各项攻坚硬任务,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结果获评“优秀”等级。2021年,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新突破,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新进展。
近年来,我省的山川河流、蓝天绿地上演了一场“易容术”“变形记”:空气日益清新、河流重焕生机、土壤污染风险可控……
凝聚合力
破“九龙治水”
一条小河从村间淌过汇入练江,岸边绿植葱郁,农家小院倒映水中,汕头陇田镇东华村别有一番水乡韵味。“水不臭,空气也好,现在我们这里已经是‘网红村’。”村民翁育文习惯沿河散步。很难想象,数年前这里的河水因垃圾、污水直排发黑发臭。
广东是经济大省,在发展领先一步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新旧生态环境问题交织的挑战。近年来,广东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1+1+9”工作部署统筹推进。
统筹部署,众志成城。广东全面实施河长制、湖长制,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担任省第一总河长、省总河长,并担任省污染防治攻坚战第一总指挥、总指挥,挂点督战污染最重的茅洲河、练江,带动全省形成众志成城的攻坚态势。同时,全省各地五级河(段)长广布各地市、县区,横跨多个职能部门,破解“九龙治水”难题。
创新治理,跨市协调。环境问题往往涉及多地,广东探索跨市协调,以治水为例,建立“流域+区域”跨市治理合作机制,协调解决流域城市间上下游、左右岸问题。多地也成立流域管理中心,统一调度,全力破解流域内不同行政区划、不同层级和不同单位之间调度不畅、多头管理的难题。
完善制度,塑造格局。广东成立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零容忍”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三线一单”分区管控、生态损害赔偿、污染举报重奖等一系列长效机制不断健全,政府、企业、群众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日益形成。
到2021年年底,全省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凸显,大气6项主要污染物指标连续7年全面达标,水环境质量连续3年稳步提升,149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89.9%,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到90.2%。
精细治理
现蓝天白云
近日,生态环境部通报今年1月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惠州、深圳、珠海、肇庆、广州5市在全国168个城市中位列前20名,“广东蓝”已成常态。
得益于早发现、早研究、早部署,广东大气治理在全国率先转向“以臭氧污染防控为重点、臭氧和PM2.5协同控制”的新目标,在精准、科学、依法治污上探索出新路子。
调整结构,源头减污。近年来广东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较2015年提高4.4%。优化交通运输,全省公交电动化率达97.8%,珠三角公交车全面实现电动化。同时,淘汰落后产能,整治“散乱污”企业超10万家,强化成品油质量监督,677条建筑陶瓷生产线改用天然气。
精准攻坚,科学治污。各地市因地制宜治理PM2.5:佛山在全国首创黑烟车限行抓拍扣分处罚,全市全天24小时禁行黑烟车;广州“壮士断腕”,关停广州发电厂、旺隆电厂等多台燃煤发电机组,提前完成3年减煤任务。
针对臭氧污染,广东创新“监督指导+专家帮扶”机制,邀请省内外有关科研单位组建省大气污染防治“硬任务”攻关攻坚中心,并统筹协调多家科研单位团队驻点,对口帮扶重点地市打赢蓝天保卫战,对全省5583家重点监管企业完成挥发性有机物(生成臭氧的前体物)整治。
多种战法助秀水长流
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响之初,广东仍面临9个劣Ⅴ类国考断面的严峻形势。在各个治污攻坚战场,挂图作战、系统治理、“大兵团”作战、“绣花功夫”精细治理等多种“治水战法”逐渐形成。
污水处理设施缺口大、配套管网欠缺是多地面临的难题,短时内如何补上这些短板?
“大兵团”作战,超常规推动设施完善。全省多部门、国企成治水“主力军”,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一大批环保工程迅速铺开。
在茅洲河,深圳以“一切工程为治水让路”的决心补齐治污设施,高峰期一线施工人员达1万多人、施工作业面1200多个,东莞段最高峰2400多人、施工作业面360个。而在练江,汕头段治水攻坚高峰期,流域内一线施工人员达9000多人,管网施工每天平均推进近6公里。
雨污分流管等支次管道如人体的毛细血管。要做好雨污分流,需深入社区、镇村下“绣花功夫”。
“最开始搞不懂是在做什么,看到门前路面被挖烂了也很生气,后来村里广播经常介绍雨污分流,村干部也到家里耐心解释,当效果呈现后,我就认同他们了。”练江流域的谷饶镇溪美村村民张茸叶说,经过改造,洗碗、洗衣等生活污水都流进专门的排污管。
而在茅洲河流域,深圳实施“排水管理进小区”“物业管理进河道”,细致疏通排水管网最后100米;东莞将流域分成数百个排水地块,逐栋逐户推进雨污分流。
这样的设施建设、精细治理在全省多条河流进行,污水应收尽收让治水取得转折性成效。2020年底,茅洲河共和村、练江海门桥闸、广佛跨界河鸦岗断面、石马河旗岭断面等9个劣V类国考断面全部清零并继续保持。同时,列入国家整治清单的527个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黑臭,农村污水也加速治理,2021年全省超额完成民生实事任务,超过7000个自然村新增开展治理。
算清生态账促绿色发展
走进潮南区纺织印染环保综合处理中心的汕头市丰诚织染有限公司,车间宽敞明亮,布匹有序进入染缸。“以前生产环境脏乱、味道大,还总担心污水排放不达标。”公司负责人钟进丰说,以入园为契机,公司顺势改进生产线和污水排放布局,园区统一收集处理污水,“不再担心环保罚款,月产量相比之前也增长不少。”
由于入园企业升级改造,污染减少、效率提升,园区被生态环境部评为园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示范园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算清了生态账,也算好了经济账。
多地在治污过程中,逐步转变思路,以污染防治为契机,推动市场主体转型和地方产业升级,实现了绿色和发展双赢。
茅洲河经过治理后,初步测算,深圳段仅释放土地价值就超1000亿元。随着碧道建设纵深推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高校相继在两岸入驻,更多科创与孵化平台落地扎根。同样的改变也发生在东莞华阳湖,通过关停周边重污染化工、造纸企业,昔日的黑臭河变身生态景点,引来多个重大项目投资。
算清了生态账,也算好了民生账。
广东守住土壤污染环境风险底线,稳步推进系统防治,全面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受污染耕地100%措施到位,2000多个建设用地地块纳入监管。
垃圾分类成为新风尚,全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9.95%;危废处置能力超850万吨/年,基本满足全省需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疗废物100%安全无害化处置……日益改善的生态环境转化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21年,佛山、汕尾、东莞获评为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并被授牌表彰,深圳大鹏新区、梅州梅县区被授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至此,全省25个市县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5个区县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
南岭葱郁,珠江浩荡,一幅碧水蓝天的美丽新画卷正在广东徐徐展开。转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新阶段,广东将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加快构建与“一核一带一区”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格局,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广东。(●南方日报记者张子俊)
“像这样的驱动就是真人驱动,我在说什么东西,她就在跟我的形象说什么的东西,面部捕捉的,第二种驱动...
“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连日来,长庆石化公司利用中心组学习...
11月1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0级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们,在校内一处0 7公顷的闲置空地上开启了为期三周的...
10月29至31日,首届“造物:合成生命,智造未来”中国科学院科学节·2022合成生物学主题科普活动在深圳...
港股中国数字体育第一股疯狂体育集团,倾力打造的全新中超官方手游《梦想足球》,将于11月2日iOS版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