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7月26日讯 酷暑难耐,高温天气不仅炙烤人的身体,也考验着人的心理承受力。
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人体会处于“易激惹状态”,气候条件对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的影响明显增强,导致情绪和认知行为的紊乱,不少人会感到心烦气躁、思维紊乱,往往为一点儿小事便大动肝火,这就是“心理中暑”,又称“夏季情感障碍”。
省卫健委健康教育宣传中心提醒:夏季高温,小心心理中暑。
(相关资料图)
高温异常天气,人们可能会出现情绪、心境和行为异常,特别是中老年人更容易出现“情感障碍”。夏季“心理中暑”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
情绪异常:情绪不稳定,心情烦躁,思维紊乱,爱发脾气。
认知异常:思维紊乱、记忆力下降,自觉头脑糊涂,内心烦热,不能安下心来思考问题,学习效率降低、健忘。
行为异常:常固执地重复一些行为动作,如反复洗澡、洗脸、洗手,也要求他人像自己一样。由于火气大,容易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与人闹意见,家庭矛盾增多朋友间的争吵增加,陌生人之间的纠纷更易发生。
省卫健委健康教育宣传中心邀请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肖涛教授给大家一些建议:
充足睡眠,科学饮食。饮食上清淡为主,多吃蔬菜水果,适当增加营养,切忌盲目节食;多喝水,出汗多时要适量补充电解质如饮用淡盐水等,不要饮用含酒精或者大量糖分的饮料;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
做好防晒,合理避暑。尽量待在凉爽的室内,保持环境通风,可通过洒水、借助自然风或电风扇、空调等方式降温,但室内外温度相差不宜过大;尽可能避免长时间在烈日下或温度较高的环境中活动。气温超过35℃时,建议老人和小孩避免外出。
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听听舒缓轻松的音乐或做些想象放松训练,闭上眼睛静坐,想想森林、蓝天、大海等令人凉爽的情景,有助于降低“心里热度”;遇到心烦、不顺心的事,要学会情绪转移“冷处理”;
适当运动,做好防护。做一些喜欢的体育运动,尽量保持平静、乐观、豁达的心态;同时,做好个人防护,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如果负面情绪比较强,长时间感到恐惧、焦虑、不舒服,可以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寻求专业心理帮助。
■全媒体记者 李琪 实习生 孙昕 杨祎莎 通讯员 王红艳
华声在线11月3日讯(全媒体记者潘显璇通讯员袁妤萱)今天,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八部门共同...
华声在线11月3日讯(全媒体记者奉永成向莉君)今天,“中国·十八洞”中英文网站(http: www 18dong...
11月2日,湖南南县,科研人员监测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长江鲟,长85厘米,重约4kg↓科研人员对其...
黄码6到8小时转绿,这样做按要求做完核酸,两种途径申诉;省外红码申诉,符合要求24小时内处理完记者夏盛...
5G电动重卡“大块头有大智慧”(计算万物湘约未来·2022世界计算大会特别报道)湘江智能、三一重工合力打...